绘就“塞上湖城”幸福生活新图景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效行动,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动员多方参与、做实为民服务等举措提升治理效能,不断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把服务老百姓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
银川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聚力构建“一核两端四化”治理机制,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效行动,务实功、闯新路、创样板,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奋力绘就一幅基层善治新图景。
坚持党建引领
健全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
探索新时代基层善治之路,必须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银川市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把强化党建引领、健全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关键发力点,持续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让基层治理成效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
银川市实施“组织强基”工程,构建起“28个街道党工委——303个社区党组织——1269个网格(小区)党支部——4195个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将党组织根系深扎于网格、楼栋,使之成为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化解民忧的前沿阵地。市、县两级成立由党委书记担任总召集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明确26家成员单位职责,强化跨部门协同与力量整合,着力构建统分结合、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完善党建联席会议机制,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为轴心,有机整合辖区各类资源,推动机关、学校、医院、“两新”组织等主体责任共担、事务共商、实事共办、难题共解,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主力军”,更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实践者。银川市深入实施“头雁领航”工程,持续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建立“导师帮带制”,打造“名书记工作室”,采取“书记讲给书记听”、差异化集中培训等方式,构建“理论学习+政策解读+业务实践”的系统化培养模式,全面提升社区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近年来,10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被认定为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涌现出党的二十大代表赵耐香、“小巷总理”郭红梅等一批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创建“五星级”党组织39个,“三星级”以上社区党组织达89.4%。
如何让社区工作者进得优、留得住、有奔头?银川市有自己的解题思路。
银川市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18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综合考虑社区规模、人口结构、服务半径等因素,2025年8月科学核定并招录社区工作者897人,招录后总数达4283人。社区工作者持证率提高至39.4%,党员比例达48.7%,35岁以下占比55.8%,大专及以上学历达98.4%,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同时,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体系,将“四岗十八级”调整为“四岗二十四级”,缩短等级晋升时间、拉大岗位薪酬级差。为打破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天花板”,畅通成长通道,银川市每年拿出一定编制名额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近年来,18名优秀社区工作者通过公开招考被选拔到街道(乡镇)工作。
“我在社区干了20多年。以前,很多同事职业认同感不是很强,社区工作者的流动性很大。如今,职业发展体系的完善给了我们很大鼓舞,干事创业更有热情了。”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街道崇安社区党委书记陈爱梅说。
银川市还制定《银川市社区工作者返聘暂行办法》,对达到退休年龄但任期未满,工作需要且本人有意愿的优秀社区工作者,逐级审批后进行返聘,15名敬业精神强、工作能力强、头雁作用好、群众口碑好的“双强双好”社区工作者被返聘,继续在服务群众一线发光发热。
激活共治动能
让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银川市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以党建引领多方共治,充分激发党员、志愿者、新就业群体等各方力量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格局。
协调漏水维修、关爱独居老人、开展便民服务……这是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长城花园社区党员开展为民服务工作的日常。社区党委精心组织开展“党员先锋暖民心”行动,将668名党员编入社区18个网格,党员与单元长经常走进居民家中,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精准掌握群众诉求。通过发放“连心卡”,重点对困难家庭、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建立日常联系机制,推动独居老人日常互助互访,出现情况及时对接协调,确保及时响应、帮扶到位。截至目前,已推动解决暖气分户改造、老旧小区合并等群众关切问题70余件,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
党员沉下去,民心暖起来。银川市广泛开展“立足岗位做贡献”“走进生活做贡献”活动,完善党员先锋岗、责任区、承诺践诺等机制,引导2.8万余名党员亮身份、践承诺,担任楼栋长、巡逻员、监督员,示范带动新就业群体、居民群众等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银川市积极探索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新路径,紧扣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建立纵向到底的四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在全市成立“小巷管家”、孤寡老人关爱、困难家庭帮扶等1500余支志愿服务队,化身“矛盾调解员”“民情联络员”“政策宣传员”“应急处突员”,让“志愿红”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专业力量参与,服务更精准。银川市坚持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开展“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探索“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的服务模式,实现为民服务“1+1>2”。
成立于2023年6月的银川市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馨和苑社区“亮晶晶工作室”,汇聚了辖区超过40名的矛盾调解能人、专业社工和志愿者。针对治理难题,工作室的专业社工凭借其专业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向;志愿者则凭借广泛的群众基础,协助专业社工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居民参与度。先后解决社区电动车充电停放、消防通道堵塞、墙体脱落等群众身边事、烦心事18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4件。
“小家”奔“大家”,奔忙变守望。新就业群体也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形成人与城“双向奔赴”的生动图景。
“今天很荣幸被聘为兼职网格员,以后配送时会多留意身边人、身边事,为服务居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外卖骑手朱阔巨说。
出台“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导则,在社区、园区、街区、商圈等区域建设10个示范友好场景,打造582个“红色驿站”,发布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健康体检等暖“新”服务二十条,开展养老、社保政策宣传、普法维权等服务,引导新就业群体听党话、跟党走,900余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发展党员102名。银川市在抓好新就业群体关爱服务的同时,还注重引导他们参与基层治理,1500多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成为兼职网格员、文明督导员,积极参与“城市问题随手拍”活动,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
“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打独斗,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构建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银川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忠军说。
深耕为民服务
让群众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社会工作面对群众广泛、联系群众密切、服务群众直接。银川市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化“吹哨报到”机制,扎实开展社区便民服务综合窗口改革,用心用情做好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反映问题后,相关部门不仅行动快,处置效果大家也都很满意。”银川市兴庆区新华街街道裕民社区居民说。平安巷11号后院下水道堵塞、污水外溢问题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接到情况反映后,裕民社区网格员迅速入户排查问题原因,社区启动“吹哨报到”机制,相关部门迅速响应、立即处置,3小时便解决了问题。
兴庆区创新“吹哨报到”工作机制,高效整合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力量下沉网格。今年以来,闭环解决消防、环境、设施维修等群众身边问题440余件,响应处置效率大幅提升。
这是银川市深化“吹哨报到”机制的一个缩影。为破解长期以来基层“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难题,银川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化“村(居)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将“吹哨”事项分为管理服务、重点工作、应急处置三大类,将报到部门分为乡镇(街道)、县(市、区)直部门单位、市直部门单位三个层级。群众反映问题后,村(居)“吹哨”发出集结令,相关部门“接哨”报到,各类服务力量在一线解决问题。“我们将持续深化‘吹哨报到’机制,提升‘未诉先办’能力,把一件件好事、一桩桩实事、一个个难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治理在‘哨’中提效、群众幸福感在‘到’中升级。”王忠军表示。
治理效果怎么样,关键看群众满不满意。
“以前要跑三四个窗口,现在一个窗口全搞定。”一位到社区办事的居民感慨地说。银川市全面完成274个村、303个社区便民服务综合窗口改革,探索形成“1+3+N”窗口服务模式,改变了以往办事窗口设置多、专人专岗、下沉服务不彻底的现状,切实以“小窗口”推动“大服务”。
“原来,社区工作者都是专人专岗,数量有限,办理窗口事务就花费了大量精力,到小区、楼栋为居民办事的时间很有限。现在,我们有更多时间走访服务居民了。”金凤区贺兰山中路街道世悦社区党委书记郭丽说。
银川市全面开展社区便民服务综合窗口改革,将原有多个办事窗口整合为1个综合窗口,每天安排1~2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释放70%工作力量下沉网格,每天下沉网格时长提高50%以上,实现从每月入户1~2次到随时上门办理。同时,推行“政策找人、服务上门”,组建暖心服务队开展代办服务,依托“流动窗口”和“敲门行动”精准响应需求,居民办事时间减少30%以上。
“社区工作者和专业社工经常上门关心我的生活,不仅帮忙对接了公益性岗位,还协调开展康复训练,让我觉得生活有了盼头!”银川市贺兰县一位受帮扶残疾人感动地说。
关爱落下去,生活美起来。银川市深入落实“十二项关爱帮扶行动”、深化“七项推进机制”,启动特殊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公益项目,投入专项资金54.8万元、引入5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6个县(市、区)43户特殊困难群众开展专业化、精准化、社会化帮扶服务,通过系统摸排,精准梳理出生活、医疗、心理等5大类79项需求,按照“一人一策、一户一案”定制帮扶计划,累计开展卫生清洁、陪医送药、心理疏导等各类服务240余人次。同时,通过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对接等方式,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帮助8人实现稳定就业、自主创收。
如今,一幅幅党群同心、邻里守望、亲如一家的基层幸福图景正在银川大地徐徐展开,一条具有银川特色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正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未来,银川市将坚持以党建引领筑基、以多方共治聚力、以为民服务暖心,持续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创新、在资源力量上整合下沉、在服务效能上优化提升,进一步做优平台、做活治理、做细服务,努力将治理成效转化为千家万户可知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实景。
编后语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坚持党建引领,聚焦重点靶向发力,在推动基层善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坚持党建引领是根本保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组织强基”工程建立四级组织架构,将党组织延伸至网格、楼栋,以严密的组织体系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为各项工作落地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是初心所在。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群众、造福群众。银川市聚焦群众需求优化服务举措,深化“吹哨报到”机制、改革便民窗口、关爱特殊群体,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正是这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坚守,让基层治理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群众。
建强专业队伍是活力之源。基层治理,关键在人。健全社区工作者培养与职业发展体系,有效提升其专业素养与工作积极性,让治理队伍持续迸发活力,为基层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动员多方参与是聚力之策。基层事务千头万绪,不能仅靠政府力量,要变“独角戏”为“大合唱”,激发多方活力。银川市建机制、搭平台,充分激发党员、志愿者、新就业群体等各方力量的积极性,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内容由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委社会工作部提供)